不内耗的人有个特征:只表达自己,不分析对方
发布日期:2024-12-14 浏览次数:178
2013年,作家南派三叔患上抑郁症,不得不选择封笔。
在此之前很多年,他常在微博上为别人对自己的诸多评价纠结不已。
越思虑,他越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中。
直到情绪濒临崩溃,他才意识到必须想办法自救。
之后他屏蔽了一切外界讯息,不再去管别人到底说了什么,只坚持写自己想写的文字。
两年后,随着内在压力的清空,他整个人的状态也变得越来越好,宛若新生。
常言道:万事皆可推敲,唯人心不可揣摩。
别人怎么想,根本不是我们能掌控的事。
想要摆脱内耗,最好的方式,就是停止对别人用意的解读与猜测,不分析对方,只表达自己。
01
渡边纯一刚从事写作工作时,结识了同行O先生。
作为初出茅庐的年轻作家,他们投出去的稿件时常被退。
渡边淳一在这种时候都会安慰自己,是编辑还没发现自己的才能,然后调整心态继续写作。
但O先生不同,他内心敏感且自尊心强,每次被退稿都会让他大受打击。
他会不断分析自己作品的问题所在,揣测编辑对自己是不是有意见。
渡边纯一看过O先生写的小说,很欣赏对方的才华,为了鼓励他振作,还特地去他的住处看望过他。
可尽管渡边纯一说过很多宽慰话,O先生脸上仍是一副阴郁的神情,觉得受到了不公平对待。
后来也有编辑给O先生打电话约稿,但由于他的反应过度紧张,沟通作品变得越来越困难。
慢慢地,O先生失去发表作品的机会,几年以后就从文坛彻底消失了。
O先生的遭遇,改变了渡边淳一的认知。
他由此意识到,一个人的事业能否成功,不完全取决于才能,还取决于他对情绪的掌控能力。
与人交往,保持合理的敏感性固然是有益的,但一旦过了度,就很容易适得其反,作茧自缚。
事情稍微做得不够完美,便各种自责内疚;听到别人随口几句批评质疑,便开始急躁不安。
在这种心理机制下,任何一点外界的负面反馈,都可能对你造成山崩地裂的打击。
哲学大师叔本华写道:人们最大的弱点,往往是对他人的态度过于重视。
很多忧虑烦恼,看似是外界带来的,实则都是庸人自扰。
你把评判权都交给外界,注定会活成纠结又疲惫的模样。
02
余华小说 《许三观卖血记》再版时,封面上画着一排倒置的暖水壶。
关于这版封面的寓义,引发了众多推测。
有人说,这暗示了生活不可承受之重,有人说,这展示了许三观对家庭的责任与爱。
直到作者余华亲自解释:封面底部要放腰封,暖水壶画在下面会被挡住,只能倒放顶部。
这个回答,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,也颇有启发意义。
很多事本不复杂,是我们习惯了演内心戏,对它作了太多自以为是的分析,才曲解了真相。
心理学家李雪在《走出剧情》一书中写道:
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本,习惯用自己认知设想别人,陷入其中,就会看不到真实的世界。
揣测他人想法,本质上就是沿用自我认知去印证自我想象的过程。
除了徒增压力,毫无益处。
武志红在一篇漫画中,就刻画过这样一个女生。
汇报工作时,看到上司皱了下眉,她就开始心里打鼓,怀疑自己是不是讲太差了;
发现所做的工作被转交给了新人,她就难过地思考自己哪里是不是做得不够好了。
对工作中种种蛛丝马迹的捕捉,让她疲惫不堪。
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。
领导觉得她工作表现很好,皱眉只是脸上有点痒;
工作转交给新人,是因为即将安排她升职加薪,接手更有挑战性的工作。
热衷于琢磨别人的言行,对别人的想法和行为动机做过多揣测,无外乎导致以下结果:
一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,给自己树立越来越多假想敌。
二是将自身的问题严重化,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与失败。
不管哪一种,都只会不断耗损你的能量。
只有把眼光和心力放在自己身上,接纳自我,形成自我认同,才能避免无谓焦虑的发生。
03
美国康奈尔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。
让参与者穿着印有明星夸张头像的T恤,走进一间坐满学生的房间。
参与者为此深感尴尬,觉得在场的同学们都会注意到自己奇怪的穿着。
可经过调查统计,只有23%的人注意到了他。
由此可见,人们倾向于高估他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程度。
事实上,大家都在各忙各的,并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来关注你。
就算有人真盯着你不放,看你不顺眼,那也是他的事,你没有为其负责的义务。
而一个能够拒绝内耗的人,都是已经看清并践行了这个道理的人。
作家苏童曾在散文《你为何对我感到失望》中,讲述过自己的经历。
在一次签售活动中,有个读者排队走到苏童面前时,突然板着脸对他训起了话:
“你不该随便出来签什么名,我是你的读者,但是见到了你我很失望。”
说完,便拍拍屁股走了,留下一脸疑惑的苏童。
经过几次类似的事情后,苏童确实有被影响到心情,也花了不少时间分析读者这么说的缘由。
但经过冷静思考,他想明白了,这件事的问题在别人,不在自己。
自那之后,他也变得愈加豁达通透,很少再为他人的看法而费神。
再遇到类似的情况,他索性直接答复人家:我对你的失望很失望。
苏童的故事,也验证了阿德勒的“课题分离”理论:
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,避免人际烦恼的有效办法,就是分清别人的事与自己的事。
你有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在独行的能力,自然就有在别人的世界顺其自然的底气。
04
蔡志忠的母亲喜爱看歌仔戏,但看戏不仅耽误农活,还要花钱,一直得不到丈夫的允许。
母亲每看一次戏,蔡志忠父亲的脸都会臭上一个礼拜。
然而和其他农村女人不一样,母亲不管丈夫再生气,也要去看一场。
就这样,母亲放下手中洗好的盘子,背着父亲的目光走进剧场的画面,便刻在了蔡志忠心上。
让他明白,人无需理会别人的看法,只需关心自己想法就够了。
读书时,学习成绩优秀的他,从不在老师同学面前掩饰自己喜欢当第一的想法。
后来爱上画漫画,他更是从不避讳与人谈论自己的天赋与志向。
用他的话说:我不敢不夸奖自己,这不是骄傲,这是如实表达自己。
在社交方面,平时开朗热情的他,到了画画的时候又会变得很难以接近。
他会把关在屋子里安静创作,不出门,不会客。
即使再熟悉的人上门拜访,也都会被他直言谢绝,完全不考虑对方是否会生气介意。
如此独特的个性非但没有破坏他的人缘,还让他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李碧华、蔡澜、三毛等一众文化名人,都与蔡志忠有着深厚的友谊。
禅宗有言:自在,不是让别人都喜欢你;而是别人喜不喜欢,我都自得欢喜。
真正成熟的人,永远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。
他们深知,人生在世,没有什么比让自己活得舒心更重要的事。
与其成日为了揣摩他人心思而患得患失,不如大胆敞开心扉,清晰而坚定地表达自己。
这不仅是摆脱外界桎梏的前提,更是筛选人际关系的有效办法。
你的心态稳了,你积极正向的磁场,会在无形中为你吸引同频共振的人。
至于那些与磁场不合的人,敬而远之就是最好的安排。
▽
曾仕强先生说:人际关系真正的起点不是跟人的关系,而是你自己跟自己关系。
你总是揣测别人厌烦你、针对你,往往不是对方有多难相处,而是你自己不曾真心认可自己。
所以,人生下半场,我们要做的是少内耗,多内求。
学会为自己赋能,照顾好自己需求和感受,然后以从容自如的姿态去经营适合自己的圈子。
当你极度坦诚时,就是你无坚不摧时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